Bust Shot

Bust Shot

Tuesday, December 26, 2006

聖誕老人不壞

聖誕老人不壞。雖然我在聖誕節講道時,憤憤不平的指出,人們數典忘宗,聖誕節聚以他做主角,冷落了主耶穌。罵的不是他,而是那些「摸錯」的人。

今日,人們把「聖誕老人」「封」做偶像,因為他放在鹿車上的那個紅布袋,愈來愈有料了。沒錯,那個布袋所裝載的東西,己經重得不能背在肩上。我們要什麼就有什麼。今年,他為香港人帶來了個「肥年」,人人盤滿砵滿。據說,今年是回歸以來,最熱鬧,人們最肯花錢的聖誕節。市道繁榮,那才有聖誕氣氛嘛。

生活過得好一點,快樂一點,沒罪。基督教並不反對社會富裕繁榮。我們要提醒人,不要「拜金」,「拜物」,要知道誰是上帝。祂曾來到這個世界,與卑微的,貧窮的人一起生活。

與我們渴慕過的所謂歡樂聖誕相比,第一個聖誕節,有點淒清,寒酸,甚至傷感。上帝的兒子降生,用布包著,沒有床,要睡馬槽。客店也沒有祂容身的地方。要記住,今天教會所扮演或裝置的聖景太熱鬧了。那一晚,三博士並不在場,他其實摸錯地方,去了希律旳王宮,後來才尋到伯利恆。牧羊人來看個究竟,但他們窮得沒有聖誕禮物帶來。

當然,沒有聖誕老人在馬棚裏派禮物給牧羊人。小小的主耶穌就是那份禮物—萬物的救恩。

我不罵「聖誕老人」,他老人家是給人抬出來做猴子戲的,而他只是上一個世紀美國人想出來促銷的主意。聖誕老人,原本是小亞細亞的主教,他牧養的地區,人民生活窮困,於是他常出來周濟有需要的人。聖畫上,手裏或拿著三塊金圓,或四塊麵包,戴著主教冠,穿主教袍的那一位老者就是聖誕老人的原型。他是屬於東方教會的人,所以俄羅斯教會很尊重他。而他也是荷蘭的基督徒所尊敬的教會偉人,他的故事,隨著荷蘭移民,傳到美國。一去美國,他漸漸「胖了」,也發達了,變為個大胖子,並且搬到鳥有之鄉去住。

我在溫哥華生活時,帶女兒去附近一個叫「本拿比村博物館」參觀。那裏有一個原裝造型的「聖古拉斯」(Santa Claus 是St. Nicholas 的暱稱,竟沒有人把他能認出來。也好,因為商業化的聖誕老人己變質了,不再是那位慈善為懷的古教會領袖。

其實,聖誕老人沒作壞事,他叫孩子乖,叫生意興隆(「做旺個市」),在商業社會,不能避免。不過,我們應該看看教會歷史,看一看尼古拉斯主教為什麼會名留青史。

以下是從網上找回來的文章,把兩者的分別列出來。

Santa Claus belongs to childhood;
St. Nicholas models for all of life.

Santa Claus, as we know him, developed to boost Christmas sales—the commercial Christmas message;
St. Nicholas told the story of Christ and peace, goodwill toward all—the hope-filled Christmas message.

Santa Claus encourages consumption;
St. Nicholas encourages compassion.

Santa Claus appears each year to be seen and heard for a short time;
St. Nicholas is part of the communion of saints surrounding us always with prayer and example.

Santa Claus flies through the air—from the North Pole;
St. Nicholas walked the earth—caring for those in need.

Santa Claus, for some, replaces the Babe of Bethlehem;
St. Nicholas, for all, points to the Babe of Bethlehem.

Santa Claus isn't bad;
St. Nicholas is just better.


—J. Rosenthal & C. My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