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t Shot

Bust Shot

Thursday, September 25, 2008

菲佣”凑大”的一代



罗锡为牧师

香港特首纾民困的其中一项,是寛免两年的外佣税,受惠的是社会中产家庭。输入外佣任家庭助理,让妇女可以出外工作,增加家庭的收入,令生活更为丰裕。对社会来说,释放了教育女准愈来愈高的妇女的生产,即是提升了香港的经济能力。

沙士那一年,香港政府发明了”外佣税”,目的不点令人捉摸不着。在经济低迷时,要雇主为聘用外佣,每月缴付四百元税,能不能迫使或鼓励家庭改为聘用本地佣工,以增加就业机会呢?绝不能。没有本地人愿意拿外籍家务助理的薪水,去打”住家工”。

外地家务助理对香港最大的贡献,是为”双职”家庭解决了照顾孩子的难题。自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始,从菲律宾,泰国及印度尼西亚等经济较落后地区,输入大量外佣以来,她们替香港的家庭带大了两代的小孩。第一代给外佣照顾的婴儿们,今天已为人父母。

西谚有云︰”摇动摇篮的手,塑造明日的世界”。 有没有人做过研究过,由外佣一手「凑大」的一代香港人,他们做人、处事的态度和生存的能力如何?这是个有趣的题目。

Monday, September 22, 2008

读书这回事


罗锡为牧师
2008-09-11


书到用时方恨少,那是从前信息未爆炸才会有的事。

传道者所说︰”读书多令人疲倦”这句话,应用在今天,体验更深。

现在是书多成灾。我的办公室就放不下我的书。把我收藏了几十年的中国教会历史书全数送给了一位在神学院教书的弟兄,仍腾不出太多空间,把所有的书放在架上。每次搬家就为「书灾」兴叹。

真的要拥有那么多书?

有一位拿到两个医学博士学位的神学教授,偶尔会应邀到医学院去兼些课。他说,从前,他念医科时,那本教科书只两寸厚,现在增订到五寸厚。从前,读了那么多就可以毕业行医,现在要多读许多许多。他发出一个问题︰

”真的需要读那么多吗?”

我年少时,跑到基督教书室去买书,书架上来来去去只有那些书。现在,每次去参观,都发现有新书出版。书种和数量泛滥起来,应该是看书的人多了,以及看书的人看的书也多了。今天,信徒属灵的知识增加了,灵命的光景是不是比从前的人长进?未必然。

我看的书愈来愈薄,愈来愈浅,对”高言大志”再没兴趣,因为读书多并不保证人会有人生的智慧和属灵的亮光。不要误会,我是读书人,并不反对学问。我的意思是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是属灵操练的方法。读懂一些书,益处比读过许多书还多。

书是要看的。我不能想象我身边无书,也不能不读书。一日不读书就觉言语无味。再久一点没读书,顿觉自己面目也可憎。坐拥书城而不读,或是读而不通,满脑子理论和空想,有知识而没智能,令人生活拖沓,疲倦不堪。

传道者所说的人生智慧,是生活上的体会和反省。

Saturday, September 20, 2008

不靠雷曼兄弟可靠谁?


罗锡为牧师


这次,美国次按危机演变成的金融危机,不叫「风暴」,而叫「海啸」。预期其影响的幅度,比从前的「风暴」更大,更猛烈。

香港其实经历过很多场金融风暴,海外信托银行挤提而倒闭,恒生指数从千七点下泻那些都是久远的事,当时我一无所有。现在,我们夫妇有一点点公积金,投放在些什么基金,留作退休的生活费,却遭遇到池鱼之殃。但是,我们的心却坦然。我们都明白,我们有谁可以投靠?当然不是「雷曼兄弟」,他们一百五十年基业泡汤了。雄厚财力如AIG,今天也不能向谁保证什么。

不是老生常谈,每遇经济风潮就搬出那些不要积攒财宝在地上的道理来再说一遍。上帝的儿女必须要明白,真正的稳妥从上帝而来。作财务的好管家是份内事。把「他连得」埋在地下,会有虫子咬贼来挖。把它拿去投质会遇到更高风险。富贵繁华如烟云消散,我们明日的粮,我们的主会供应。

或许,我们都会遭到真接或间接的损失,结算的时候,我们想一想,教我们下半辈子能活得好一点的,是我们属灵的资源或是金融资产?最好是两者兼备,而上帝并没有拒絶过我们如此的祈求。但是,上帝的儿女是无入而不自得的,像保罗所说,无论身处任何环境,也知足。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

回到简朴,以单纯的心,作天父的儿女,最为安全。

Saturday, September 13, 2008

你能饶恕吗?


罗锡为牧师

你能饶恕吗?有谁你可以饶恕?有谁永不可饶恕?

一位宣教士在通讯说,她在一个宣教士的退修会中,把她不喜悦的人带到主前,学习寛恕的功课,摆脱憎恨和忿怒的辖制。

我深受感动。

最近,我的思想不住围绕着「饶恕」这个题目在转。早前,有一个机构主办一个以饶恕和医治为主题的研讨会,请我在一个公开聚会中讲这个题目。自从来了一浸,很少很少答应出外「跑江湖」,实在走不开,跑不动。我说,让我祷告后才说。可是,「饶恕」这个题目,不愿意离开我,在我祷告中,很鲜明地摆在我眼前。

事奉了超过三十个年头了,我相信「饶恕」是教会要面对和学习的功课,也是牧养的切入点。「使人复和」与使人与上帝复和,是教会的职事。饶恕己经那么不简单了,复和谈可容易?最近,我们的神学院风风雨雨,教我心里沈了下去。
在神学院里不能饶恕,栽培出来的牧者如何能在教会承担「复和的职事」?而教会里自己不能彼此饶恕,如何能向世界宣布「上帝悦纳人的禧年」?

一位同工和我分享一出韩国电影,内容说有一位母亲,她的孩子给校车绑票,勒索。付了钱竟然撕票。在痛苦中,她寻到信仰,成为基督徒。后来,凶徒给逮到了,原来是校巴司机。她立志要向那位凶手传福音,并饶恕他。她跑到监狱里,找着凶徒,对他说︰「我信了主,愿意饶恕你。」谁料凶徒说,他也信了主,并且上帝早已饶恕了他。那位母亲极为失落,自暴自弃,并且把自己沈溺在罪恶中。

电影曾惹起争议,那是藉电影,针对基督教信仰核心的一场讨论。人需要被饶恕,也需要饶恕人。到底,真正的饶恕是怎样可能的?怎样发生的?「犯罪者」是否需要受「被罪者」饶恕,才可以经历饶恕?或是,「被罪者」是否得到「犯罪者」接受也的饶恕,才可以抚平创伤?无论如何,人人都有被饶恕和饶恕人的需要,无论饶恕是以什么形式表达和接受。有机会我们可以一起看看电影,作个讨论。

寛恕是摆脱憎恨和忿怒的唯一方法,但必须认清楚憎恨的面貌。憎恨需要敌人,没有敌人就无从憎恨。憎恨让人滋生摧毁敌人的心理。敌人既是一个憎恨,想伤害,或有利益衡突的对象。为什么在教会里,或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对他最憎恨和忿怒的人,竟是自己的弟兄,或家里的人?让我们检阅一下名单,有那些「仇人」或对他心存忿恨的人,可以带到上帝面前,并自问能否饶恕?

Wednesday, September 10, 2008

喂养「机会」,饿死「难题」


罗锡为牧师

不要让有太多难题在面前,而裹足不前。当我们搞通了什么是重要的事,和P/PC平衡,我们的目标已不远矣。

续谈柯维的P/PC Balance前,再说一说「挂心圈」和「影响圈」。柯维的意思不是不理会需要解决的难题,或关心有需要的人。「挂心圈」一个人的责任,有些问题很紧急,不能置之不理,但不要为「解决」这些那些没完没了的问题,消耗所有的精力。柯维的重点是,如果要有成果,就要先知先觉(be proactive),要主动出击,不能老是在响应和反动(reactive),那是捱打。由内而外的(inside-out)的成长和转变,才是通向「成功」的路。

举一个例子。我在早几天写过波海斯牧师的故事。他的柳溪教会既以「迎合慕道友」”seeker-friendly”而著名,为何波海斯会对来聚会的人那么不够”friendly”,让有人觉得给待慢了?因为他明白,牧师不能做所有的事。最初,他的教会只有不到一百人,每个礼拜,都忙透应付不了的需要,教会也没有增长。于是他停止下来,反省事奉的方向,改变了「迎新」的策略。然后召集愿意同心传福音的会友回来,重张旗鼓。教会的气氛改变了,牧养的观念更新了。柳溪教会变成seeker-friendly,因为每一位会友都是个小牧者,都去欢迎新朋友,栽培初信者、照顾有软弱的肢体。柳溪教会聚会人数增至近二万人。

那么,什么叫做P/PC Balance呢?P是production,即生产。PC是production capacity,即生产能力。柯维说,我会常常只关心「生产」,而不理会「生产能力」。他说,P是「金蛋」,PC是生金蛋的那只鹅。杀鹅取蛋,最大失策。有人「一根蜡烛两头烧」,日以继夜的工作,赚钱比别人多,表现比别人好,却忽略了保健,后果如何不用说。听说华人教会有些牧师永不放假,那不是他们比别人爱主一点,而是对PC的忽略。中国教会的传奇人物宋尚节是个「为主烧尽」的例子。我常有这个思想,如果宋博士能多活几年,对中国教会的贡献会不会更大?有人望子成龙,每天压迫孩子念书写作业,孩子的成绩不一定有进步。可是亲子关系(PC)搞得好了,孩子的成绩不一定突飞猛进,父母的「挂心圈」问题,给「影响圈」吸收了,父母子女互相充能的关系,变成「双赢」局面。

那是与「时间管理」或」「自我管理」必须抓紧的原则。把「重要的事」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能分辨「重要」的事先于「紧急」(却没有那么重要)的事,保持P/PC的平衡。他们不放过每一个机会,并且创造机会。

管理学大师Peter Drucker,他是个基督徒,写过许多有关领导和管理的名著,他说︰「做事有成的人(effective people),都不是着眼于难题的人; 他们都是着眼于机会的人。他们养大机会,饿死难题。」

人生难处实在太多了,不能不面对和应付,但是,不能老是招架。我们要不住成长,out-grow问题。我拿出这些东西来谈,不单是个教我们把事情办好,或作为教会领袖训练参考。我认为这些积极的思想,与圣经里很多的管理、领导的道理很吻合,并且与人生的成长,有启导的作用。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08

抓紧成功之钥


罗锡为牧师
2008-09-03

本主日的栽培主日,尹淑薇姑娘讲道引用了《与成功有约》(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的作者柯维(Stephen R. Covey)的一句很重要的话︰”The main thing is to keep the main thing the main thing”来提醒我们。

那句话值得参考,那是一个解决个人和事业的难题的方法。柯维的书值得一看,不是因为是本畅销书,很多人看过,人看我看,或是它谈的是「成功」,其实不是一般以为的「成就」,而是做人做事能以公正、诚信、诚实、和有尊严的原则完成使命。柯维比起别的谈领导和管理的名家更普及,是他所说的「成功\」之道,在于个人的改变和成长。谁愿意谁都可达到。举例说,从前对「时间管理」的观念,可分有三代。第一代,是「工作单」(checklist),今天的事今天做,把要做的都做好。后来有第二代的看法,是「行事历」,把全年的工作都列出来,比较有前瞻性。第三代更先进,强调分优先次序,那些是重要的,那些是紧急的。有些事紧急,其实不重要。有些事很重要,但不是最紧急。当然很多事都是既不紧急也不重要。成功的人的习惯之一,当然是要「把优先的事放在优先」(put the first thing first)。

学时间管理,都不外上述这三门功课,不过柯维却提出第四代的观念,认为「时间管理」的要诀,尽在「自我管理」。他认为「时间管理」是起错了名字。最不容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已。他说,满足感从那里来,从期望和实现发生作用而来。期望从那里来,从我们「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而来。无论做人,或做事。做领袖的,或做管理的,想要「成玏」,就要明白柯维所说的「影响圈」是什么?那是我们能有先见之明(proactive),能执着先机,主动地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能力,去完成使命和目标。所以是极积的力量,影响圈扩大,叫我们愈来愈积极,即所谓「力上加力」。

「影响圈」有别于消极作用的「挂心圈」(circle of concern)。我没看过中译本,不知道中译本怎样翻译这个名词,我把concern译做「挂心」或「担心」。为什么是消极的呢?因为这个「挂心圈」,是由种种我们不能控制的,无法应付的,或永做不完的的需要而做成的,要求我们作响应。为了应付这些「期望」,我们变得被动(reactive),疲于奔命地响应或反应,因而耗尽精力,却不收效。当「挂心圈」不住膨胀时,我们以为自己爱心「爆棚」,是「救火英雄」,事实上是「影响圈」缩水,精力萎颓。结果我们弄得没法把时间管得好,因为事情不受我们控制。「挂心圈」摆布我们的行动,令我们永远没法按着目标、计划去行事。

柯维看透这些问题,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之所在,提出第四代的期望,着眼点不在「时间」和「事情」,而是在「关系」和「结果」。即柯维称为的P/PC Balance。不明白这一点,就不明白柯维。有兴趣的明天再跟我谈。

Wednesday, September 03, 2008

“Why Don’t You Do This?”


罗锡为牧师

教会,是个不缺乏「意见」的地方,收集意见也不困难。教会有许多为不同年龄、灵程而设的团契、小组,在其中,都可以彼此「沟通」。

牧养教会要学习的,是聆听意见。事奉三十多年,听别人的意见比说自己的意见的机会还多。牧养最要紧的是聆听而不是讲道。说起听意见来,教会里真的不愁没有人提供意见。牧师听的意见最多,因为人人都可以有意见给他。前美国国务卿鲍维尔当军时,为要广开言路,在军中容许有一个”noisy system”,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不过,他说,意见说了后,有人作决定,而那个决定要受尊重,否则寸步不能行。

听,是要很有耐心的。鲍维尔是个将军,在军旅中有无上权威。在教会里,人人的意见都很重要,有些人看到一些问题,或以为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向教会或牧师献议︰”Why don’t you do this? Why don’t you do that(为什么不这样做那样做?)其实不一定行得通。提意见的人必须要明白这一点。而听意见时,要很有耐心,很谦卑。

师母从前在某慈善机构工作时,每年都要筹一笔可观的经费。有一位阔太太,是董事之一,常常献议说︰「你为什么不发信和打电话联络附近油站、超级市场等商户经理?」有用吗?不能说一点用处也没有。油站或超级市场的经理如果手上有一百几十块钱的赠券,会送出去,而获得机构的公开鸣谢。如果是个儿童「活动」,可以换些汽水果汁。可是,筹款的目标是几百万的时候,而人手不足时,就要考虑别些方法。

每个主日,每堂崇拜前后,我都站在门口,与会友打招呼,握握手,很多牧师都会做,但都不一定能做。柳溪教会,既标榜”seeker friendly”,主任牧师波海斯却不迎宾送客。有一位去了他教会不久的姊妹,约见波海斯,对他说︰「我从前参加的教会,主日早上牧师都和每一位会友握手,你为什么不这样做?」又是一个Why don’t you do this? 你可以说,波海斯的回答很「大口气」,他说︰「你从前的教会只有几十人,我们这里每主日有四堂礼拜,每堂礼拜几千人聚会。原因是人多和人少。」

再说一个自己的小故事。从前在福音传播中心,每年都要为事工经费筹款,那是件很费神的事。有热心的人士,关心机构的需要,献计说︰「你为什么不找城中某位有钱的基督徒商人?」他想得到,我当然也想得到。人人都去找他捐钱,为什么我不去?而且是认识的。既认识,不更容易吗?正是如此,不想为那件事打扰他。我是不是什么也没做?有的。我们收过他捐赠的一套影音制作和剪接器材。

所以,我们给意见之余,Why don’t we do something t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