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t Shot

Bust Shot

Monday, March 30, 2009

大鱼传说


罗锡为牧师

三月,一条座头鲸迷途,来了香港,抢了「汇丰供股」的镜头。甚至有些人雇船出海,去捕捉它的影踪。


每逢有冒失的鲸鱼,或鲨鱼误闯水域,都会造成新闻,因为香港罕见大鱼。据说,香港附近的大丫湾海域,曾有座头鲸出没,后来给日本的捕鲸船赶尽杀绝了。今天,如果不是受到保护,这些,庞然巨物早已给捕杀净尽,绝迹地球了。


从前,鲸鱼曾经是海上霸主的鲸鱼,而与它搏斗,是文学家用来刻划生存与毁灭,命运与奋斗的隐喻。我说的是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的名著《白鲸记》(1851年出版)。老船长念念不忘那头海上巨兽「无比敌」,曾毁了他一艘捕鲸船,和咬掉了他一条腿。捕杀无比敌,是他生存的目的。终于,他追寻到牠,在海上展开三天的搏斗。结果,牠弄沈了捕鲸船,把老船长拖下海底。全船水手都死了,只有一年青水手幸存。


后来,海明威写的《老人与海》,写一个不认命的老渔夫和大鱼搏斗的故事。老渔夫的一句话:「人可以被摧毁,但不可以被击败。」宁愿经过努力而失败,也不愿意轻言放弃奋斗而被击倒。说的同是一种屹立不摇的斗志,和对生命的执着。


那条在香港海域游弋,时而喷水,时而翻腾的座头鲸,让我们联想到《白鲸记》和《老人与海》两本小说中的主角的搏斗精神。他们对抗变幻莫测,力量惊人的大自然,喻意在现实世界中,要有不气馁,不轻言败,奋斗到底的勇气。

不过,在约拿书所说的海上风浪和大鱼,虽然是自然界的力量,却并不代表命运,而是上帝所差派,是「冥冥中」由上帝主宰。那条鱼,好像是毁灭的力量,变成了上帝的拯救。

宣教士和他的胸襟


宣教士和他的胸襟

罗锡为牧师

教会三月份主日崇拜讲约拿书,刚好有一头座头鲸在香港海域出没,令我们更多想到约拿和那一条吞掉他的大鱼。

约拿对在大海之中航行,心知肚明,海上兴起的风浪,与他有关。他被抛到海中,「葬」(葬者藏也)身鱼腹,原来没有死掉,但与死亡是那么接近。独自面对上帝,了悟生死,明白生命在神手里。无论上天下海,都不能逃避上帝。

那是一篇好祷文。一个被神使用的人,必须有像那一篇祷文所说的,出死入生,蒙神拯救的经历。

我说过沙省神学院的宗教比较和教会历史教授,患了CANCER。借助一幅以「约拿在大鱼腹中」的中国瓷画,默想约拿书第二章,藉以获得战胜癌症的痛苦的力量。

没有经过危难绝境的人,写不出如此一篇深切的祷文。约拿本该送命,上帝却奇妙地眷顾他,保存他的余生。约拿的灵命应该更上层楼,就应该放开怀抱,还执着些什么?事情不是这样。

圣经说︰大鱼把约拿吐出来,让他着陆。他并没有给送到尼尼微。他给送返”square one”,他从那里出发或出逃的,同一个地点。劫后余生的约拿,依然故我,一样偏执。

我们以为像约拿一样会「祷告」的人,必然能面对新事物和挑战。不一定。约拿和以色列,与上帝的关系特别密切,却不领会上帝的旨意,更没有遵行。《约拿书》第四章说,有过这么深刻的经验的约拿,却因为自己的预言「不应验」而向上帝大发脾气。他的属灵修养完全看不到。

属灵操练的作用,是在神面前放下自己,摆上自己。可是,有些人的属灵经验,是封闭在自我的感受中,而不是求上帝改变他。约拿做了个「救命」(life saving prayer)的祷告,但不是个「改变生命」的祷告(life changing prayer)。如果只为自己感觉良好,自我灵性提升而祷告,那些祷告也不能改变一个人。

可是,神不放弃约拿,也不放过他,迫他去真正体会上帝的慈爱心肠。讽剌的是,去了尼尼微宣告上帝的旨意,他仍未有宣教士的胸襟。

Thursday, March 26, 2009

鱼腹中的约拿


日期:2009-03-16

罗钖为牧师

来一浸事奉前,在福音机构事奉的日子,我们参加尖沙咀的一间英语教会聚会。教会借用西青的礼堂举行崇拜,聚会后,有时到位于地下的书店看看。 当时,陈列了一位大陆宗教艺术家的瓷画作品,他应该是何琦。如果不是他,也是依照他的风格制作的。我一看就喜欢,其中一款是「设立主餐」,另一款是「约拿的故事」。后来,我把两幅瓷画都买了。「设立主餐」那一幅,我们送给加拿大的朋友。而「约拿的故事」后来有一段故事。

说一说画中的场面。在长方的框框里,诉说怒海中一件事迹。逃跑的先知「藏身」大鱼的腹中,不说葬身,因为他没死去。在海中飘摇的是一条商船,船上的水手惊惧不已。这件事记载在约拿书第二章。

有一年,回去加拿大沙省大学去看看大女儿时,顺道去信义神学院拜访,把这一幅瓷画,送给了院长Faith Rohrbourg博士。我在1996至1997年,因为神学院给我一个为期一年驻院学者兼助理教授的职位,才有机会放了一年安息年假。Faith Rohrbourg院长一看见这幅画,就说很喜欢,把它挂在院长办公室。

一年后,沙省神学院一位教授来香港探访我们,告诉我们这幅画后来的故事。神学院另一位教授John Kleiner博士,退休前不久,验出有癌症。他的病让他经历肉体的折磨。原来他在院长办公室里看到我送的那一幅瓷画,向院长借去,挂在他房里,让他常常看见,并且默想。 这幅画里的约拿,在鱼腹中祷告︰「我遭遇患难求告耶和华,你就应允我。」 我想象到John Kleiner教授当时正在经历约拿所说的︰

「你将我投下深渊,就是海的深处,
大水环绕我,你的波浪洪涛都漫过我身,
我仍要仰望你的圣殿。诸水环绕我,
几乎淹没我,深渊围住我,
海草纒绕我的头。我下到山根,
地的门将我永远关住。」

再后来,我知道John Kleiner教授,有那一幅画陪伴着他,度过地上最后一程,心里安然的返天家去了。 而Faith Rohrbourg院长退休后,也把那幅「约拿的故事」从沙城带回她美国的老家去。我每次经过尖沙咀西青会书店,必定跑进去看一看,再有没有另一幅「约拿的故事」……

Friday, March 13, 2009

「真的宣教了﹗」




罗钖为牧师


「假如样样都是宣教,那么就没有一样是宣教了。」

这是印度一位神学家D.T.Niles的一句名言。宣教学一定会把这句话拿出来讨论。

另一位宣教学家布劳约翰说,我们不能把「假如样样都是宣教」这句话忽略了。我们应该用宣教的使命来衡量教会的一切事工。因为教会存在目的,是为了宣教。

可是,教会有时又会变得「太属灵」。既然教会所做的样样事情,包括:崇拜、团契、关顾等等,都是宣教,那么,我们很容易就满足于把许多人召聚到教会来,而把有意的「向外布道」,包括国外差传和植堂事工忽略了,甚至被遗忘了。

浸信教会一向重视宣教,差传和植堂应该是教会的最重要任务。我们不能因为其它的事工做得好,而可以不做差传。我们也不能因为把钱用在所谓「其它更重要的事」,而不向外扩展。假如我们「样样」都做得很好,却在差传上没有做得一样的好,我们还未能真正履行了宣教,实践了使命。

宣教,是教会最重要的事。宣教,必须藉有意的(intentional)本地和国外布道而完成的,没有代替品。不能无心插柳地,做了些好事,间接地向人作了见证,就算做过了。约拿在大海航行时,因起了狂风大浪,请信仰异教的水手把他抛下海去,平息风浪,顺便令水手们「大大敬畏上帝」。有人因约拿而信主,却不是因为约拿向他们布道了,那件事本身仍然不能算是「宣教」。

约拿虽然不情愿,但是到底去了尼尼微,向城中的人宣告神的话,他才「真的宣教了」。

Thursday, March 05, 2009

《雅比斯的祷告》与猫狗神学




罗锡为牧师

有些在基督教圈子里极为流行的事物,如:诗歌、属灵书籍、电视节目,我却不以为然。 因为神学观点的偏差﹗

例如我对《雅比斯的祷告》这本书评价不太高。虽然它很畅销,许多信徒都拿来看,许多牧师都拿来作讲道题材,这本书以历代志的一篇祷文为本而写成的,既有圣经根据,加上这个祷告蒙上帝垂听了,我倒不热心推荐。为什么?

因为这个祷文,是个别的人在他的时代里,面对自己的窘境而说的一篇「私祷」,并不是祷文「范本」。和主祷文一比就给比下去了。它让我觉得,信徒如果照着祷告,会变得自私。这个看法,我说过了。

不过,我不是说那本书不可读。叫人愈祈告愈自私,可能与阿比斯无关。可能是读者的问题。

上个主日,我提及了《猫狗神学大不同》(Cat & Dog Theology),那本书的作者的看法颇为中肯。他说,《雅比斯的祷告》本来是一本好书,只不过教会里的「猫族信徒」太多了,他们读这书会读出了一个「猫神学」来。如果用「狗神学」去理解这本书,会有不同看法。这个评价,我认为也有道理。

猫族信徒是怎样制成的呢?「猫神学」最体贴人肉体中的天然性情,所以对人最有吸引力。凭肉体,凭感觉去信上帝的,都会变成「猫族信徒」。另一方面,教会也流行「消费神学」,把参加教会的人,都视为顾客般去招待和服务,唯恐不力,结果养成—批只懂向上帝,向教会要求服务,而从不想到要付代价,背十架的信徒。是教会做成的,或招来的。

没听过我讲「猫狗神学」的,可以上一浸网站,听我上个礼拜的《拉撒路出来》那篇讲章。

Wednesday, March 04, 2009

在破碎的世界为主作见证


罗锡为牧师

今天,为主作见证比从前更不容易。近来,传媒和社会持不同伦理立场的人对关心社会的道德风气和伦理价值的基督徒,很不友善。教会应如何自处和应对呢?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这个到底是个什么世界?有人说是个多元主义社会,但有伦理学家说,这是个「破碎的世界」(fragmented world)。这个说法始自当代著名的哲学家麦金泰尔,他曾在美国各大著名大学任教哲学和伦理学。

近来社会伦理问题沸沸腾腾,社会正面临着道德价值全盘崩溃,教会要发言吗?教会就淫审条例和家暴条例所表示的关怀与参与,却遭到传媒和有些激进团体的谩骂和误解,是由于多元主义社会中,不容许有人发表不同意见吗?那么,所谓多元主义又是什么?他们说,在多元主义的社会中,教会不应把自己的道德标准加诸别人头上。教会提出的伦理立场,就被扣上「宗教右翼霸权主义」的帽子。这个现象令许多基督徒十分不安和困扰。

教会怎么办?我将会在3月7日晚讲一个「不作斗底光」的专题,我有什么可对神的儿女说,告诉他们在这个弯曲悖谬的世代,当如何自处?怎样忠于信仰和履行基督徒的社会责任?

在飞机上,我把带在身边的一本书《破碎世界里的忠心教会》看了一遍。以下我会说一说,这本书给我的亮光。我将会回应「多元主义」,若看不明白什么叫多元主义和我说的是什么,那么请你明白,我想你明白,今天这个世界己经「破碎」了。

你要看到,这个世界「破碎了」(fragmented)。《破碎世界里的忠心教会》的作者乔纳单威尔逊受到另一本书《道德之后》(作者是哲学家麦金泰尔(Alasdair MacIntyre)的启发,并引用麦金泰尔的话,指出「多元主义」(pluralism)这个名词误导了人。今天的世界并不是「多元主义」的,而是「破碎的」。今天,人们的意见不同,难以调和,不能纳入融贯的系统和群体中,所以,不是「多元主义」。麦金泰尔说,世界己经分崩离柝了,它「破碎」了。

世界破碎不堪,失去了它的目的。道德的语言处于严重的失序之中,令人失去道德的了解,所以引起这些争论,却不能互相明白。乔纳单威尔逊说,教会必须明白这个世界的破碎性,并在这个破碎的世界之中,忠于教会的历史和信仰,为福音作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