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t Shot

Bust Shot

Sunday, October 18, 2015

學習的約拿—先知的「成績單」

學習的約拿先知的「成績單」

羅錫為牧師
經文︰約拿書第四章
200944日青少年崇拜

請問,約拿同學在嗎?
約拿回來了沒有?
今天是約拿書第四課,派成績表﹗

記得我講第一章時,告訴你們︰「我們都是約拿」嗎?我們沒資格給約拿打分數,約拿不是「反面教材」,他是一面反映教會和基督徒的鏡子。你們來照照自己看。

最近關耀輝回來香港,發表聲明,勸青年人「珍惜生命,不要吸毒」。你會給他機會嗎?衛詩的爸爸替她道歉,請觀眾給她一個機會。陳冠希的爸爸也是替陳冠希那麼說。機會是怎樣來的?要一個人肯改過和上進。

約拿有兩個機會去去完成使命。第一次機會,他逃到他施,大魚把他吞掉又吐回岸上。好像捉「飛機棋」,上帝追上他,把他送回「原處」(打返鄉下)

後來,耶和華的話「二次」臨到約拿。約拿「死死地氣」去,宣告尼尼微將會「傾覆」。 讀約拿書,很有趣味,把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拋給你,要你追下去看︰

下一步會有什麼發生?
尼尼微城的人會怎樣做?
約拿會怎樣做?
上帝會怎樣做?

約拿開了一個史上最成功的佈道會。結果,尼尼微「傾覆」了沒有?

「傾覆」的原文有兩個可能意思。可以解釋為「受審判而被完全剷平」,也可以解釋為「整個翻轉過來」(turned up-side down),是指「生命和心靈的完全改變」。

福音的信息,是對剛硬的,不信的,拒絕的人宣判了「滅亡」,永死,和地獄。對悔改的,相信的,接納的人,是恩典、盼望、永生和人生新的一頁。

尼尼微城全城,上至國王下至百姓,連牲畜也「悔改」(披麻),是個感人,壯觀的場面。你好像看到,在葛福臨布道會,在大球場、在香港會、和跑馬地的觀眾都走到台前,流淚悔改。特首在官邸聽到,都跑來,號召全香港的人都出來,悔改歸主……

約拿卻大大不悅﹗他沒有給福音「震憾」,沒有看見那些罪人悔改而感動。雖然4:2-3那篇禱文「很靚」、神學正確。但是,他的生命沒有改變,「翻轉」尼尼微全城的人的生命比翻轉約拿的生命來得容易。他一面認信上帝的慈愛,說上帝不輕易發怒,卻一面發怒。

到底,約拿的使命完成了沒有?就佈道會的效果來說,是成功的。可是,他仍然自我封閉,不肯改變。別人的認識神了,他依然故我。在神眼裏,「使命的完成」,不單是get the job done。神不單看人所作的工,祂看作工的人的生命光景,他的態度,他的成長。約拿可以說是個成功的失敗者。

你呢?你的生命因信了耶穌而「傾覆」了沒有?你的壞習慣,你的老脾氣,你的「老亞當」死了沒有?你的生命改變了多少?你的舊王國傾覆了沒有?有沒有讓主耶穌在你心中當家作主?


回去看第一章,作者敍述說︰上帝拋了個「浪頭」下來,連條船也「想著」這次一定沈船了。上帝卻派了一條大魚來,「救」了約拿。第四章說,約拿在城外搭了座棚,看尼尼微會怎樣收場?上帝安排一棵芘麻樹為約拿遮蔭,救他脫離苦楚,安排一條蟲第二天咬死那棵樹,安排炎熱的東風來吹到約拿頭昏。

上帝安排這一切,為了什麼?

42節的禱文說︰「我早知尼尼微城悔改,你會後悔不把所說的災降給他們。因為我早知你會怎樣做,你一定後悔不降所說的禍,所以當初就逃去他施。」

約拿發脾氣,是因為神要他說一個明知不會「應驗」的預言?還是對上帝如容易、輕鬆就放過罪惡濤天的城表示不滿?上帝問他兩次,這樣發怒脾氣「合理嗎?」約拿第一次沒回答,第二次說,「合理,就算死了也合理。」

4:2-3的禱文,約拿說了一共39個希伯來字。4:10-11,全書結尾,上帝質問約拿那一番話,剛剛也是39個字。以一個字頂一個字,一句一句的駁回約拿的埋怨。上帝這一舖棋,不是把他「打返鄉下」,而是一隻一隻的棋子吃掉,「將他的軍」,「將軍」到他走投無路。

他埋怨上帝,好像個小朋友跟大人捉棋,輸了,發晦氣。我早知你會行這一步,但是……在我的盤算中,心中的上帝,不會行這一步。但你是上帝,我不夠你「捉」,何必「玩」我?

上帝沒有以他的全能,全知來「玩」約拿。他要約拿明白的,原來上帝比他更「人性」。「約拿,你沒人性的嗎?城裏有12萬人口和許多牲畜,你不憐惜嗎?」

上帝沒有「玩」約拿,而是俯下,屈身,來和他理論,他有「控制大自然的能力」,不過是用來拯救他的,讓他無可逃避地去面對自己,和承擔自己的使命,成為上帝要他成為的人(to be what God wants him to be)

你有沒有向上帝發過脾氣?為你原生的家庭,生命的際遇,發生在別人和自己身上的事,埋怨上帝?是你比上帝更有理嗎?你的理在那裏?

請你用細心的,敞開心靈去讀約拿書,讓你認識約拿書中的上帝。上帝不是個港鉄售票機,你按一按你目的鍵,投下所要求的錢,就有一張你需要的車票吐出來。上帝也不是把你當做一部機器,用遙遠控制器去指使你。上帝會很「人性」的,很慈愛的,很寛宏的對你。但要記住上帝不是為了服侍你而存在的。祂有令人攝服,懼怕的一面。他會把一個風浪拋下來,派一條大魚來呑掉了,派蓖樹和派條蟲來,讓你回頭、幫助你成長,迫你把生命主權交回給上帝,由祂陶造你,一生為主而活。

20094月份《明報月刊》的「人生小語」,上海作家毛尖這樣寫︰青年學生們問他「一生應該如何度過」。他說︰「永遠保留放肆一下的衝動,但永遠保留做好事的習慣。閱讀經典,但也可以欣賞卡通……不要犯錯誤,但也要怕犯錯誤。青春可以永不謝幕,但得準備好永在台上的力比多(libido)。」(Libido是心理學名詞,指「心靈的力量」。)

青年人,你的青春可以永不謝幕,上帝要做你上帝,在你生命開上帝國度的眼界,灌注屬靈的力量。如果他拋一個大風浪下來,搖動你條船,是想「傾覆」你的生命,想把你的生命變得更精采,毋負你的青春活力,叫你一生不枉過。

約拿書沒有結尾,open end,留下一個懸疑和一大堆問題給你去反省。約拿怎樣回答上帝,沒有寫上去。他以後的生命如何?也沒有寫。故事是open ending 的,暗示著上帝不會放過約拿,會繼續陶造他。


約拿書是打開的,讓你延續故事,把你生命成長,承擔使命的故寫進去。

上帝豈無先知差派?

上帝豈無先知差派?

羅錫為牧師
講於2009322
第一城浸信會執委會

今早主日崇拜張露傳道說,就算約拿「咁勁」的先知,也會收不到上帝的使命,和逃避上帝交給他任務的。

一浸如何理解和回應上帝的使命呢?

約拿不是等閒之輩

     上帝豈是沒有先知可派,迫於無奈,或者是看走了眼,派了一個runaway prophet(「走佬先知」)約拿,去向當時雄霸中亞的亞述帝國的首都尼尼微佈道?

     非也?

    
     約拿書的作者,用了極為「諷剌性」的筆法,去將約拿的處境和心境描述出來。如果我們因為約拿所暴露的不濟之處而批判他,以為比約拿強,比他更能體貼上帝那「願萬人得救不願一人沈淪」的心,我們也許捉錯聖經作者的用神。

首先,約拿不個特別差的以色列人。他同一個世代,以色列人個個都會對尼尼微城有一樣的反應。而且,約拿是個有名的先知。列王記上14章,記載他在以色列國,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的統治下,預言以色列人收復海岸的失地。應驗了﹗他名登以色列的歷史中。

    上帝為什麼「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窮追他,,非抓住他不可?

你要同情約拿,他有自己做人的底線,他也要顧及以色列人的民族情緒和感受。神要毁滅亞述,他卻去拯救他們。他怎樣向他的同胞解釋?況且,連他自己也不被說服。許多「教會領袖」都會有這些考慮和保留。

上帝卻窮追他不捨,直至他肯接受一個「新」的事工觀點︰宣教使命超越地域和民族。我們千萬不要把約拿stereotypyed ,然後認為我們比他好。像Jimmy今早在第二堂崇拜領禱時,帶領我們認罪、悔改,求主赦免我們的失敗,和軟弱。教會有長進,領袖必先長進。我們不能期望教會會改變而領袖不改變。正如約拿不改變,以色列人怎可改變?

聖經說,約拿逃跑,大魚在怒海中吞了他,再把約拿吐出來,讓他著陸。他並沒有給送到尼尼微。他返回”square one”,回到原來的地方,他的出發點。依然故我。

我告訴你們,我一生最懼怕的,是教會抗拒改變。在加拿大十多年間,我親眼看見不肯改變的西人教會,一間一間的死亡。

     約拿必須對打破自己的成見,甚至放下自己的感受。

     Ray Bakke說,教會的seven last words (致命的)We have never done it that way before.

我們需要國度的視野,普世的胸襟和更新的心意
期待大事,嘗試大事
不久,上帝的話又臨到約拿,差他去。他不情願,但迫著要去了。奇妙的事發生了。他向尼尼微傳的信息,發生他並不期待的效果。全城人,連皇帝也悔改。約拿的成就是劃時代的。
他成為第一位「外邦」的佈道家。
他開了一場史上最成功的佈道會。
聖經說,他對這個結果不悅。因為結果不是他所期待的。
第四章的禱文,交代了他為什麼起初要跑到西班牙去。因為祂知道,上帝有恩典和慈愛的上帝,會改變主意,會不降所說的災。他是多麼明白上帝的心腸啊。
而他不悅,因為他的預言︰「尼尼微四十日後必傾覆﹗」並不應驗。上帝並沒有讓事情按約拿所預期的結果發生。
這是約拿書所描寫的另一個荒謬的場面。
無論約拿的心情如何,態度如何,畢竟,尼尼微城的人都悔改了,決志信主了。約拿竟為上帝作了極之偉大,極之奇妙的事。
但這件事與他好像無份。因為他對這次佈道會,另有期待。而上帝正是要讓他知道,工作的果效,不干他的事。上帝其實可以差任何人去,同樣有全城歸主的轟動場面。以色列蒙選召,本是為上帝作見證,使萬族得福的。約拿是上帝的器皿,替上帝辦事的。上帝希望約拿能改變他的思想,希望祂的子民體會上帝對普世宣教的關懷。一個劃時代的使命必要成就,無論約拿是否配合,是否願意,是否明白。
很多劃時代的事工,起初教會都抗拒。或者,三百多年前的英國浸信會,面對向國外的外族人的差傳,有一種像約拿差不多的神學上的執著。1789威廉克理在英國浸信教會年會上提出要實踐「大使命」,向國外的外族人傳道,給主席駁斥,說如果上帝要那些異族人,異教徒信主,自有祂的方法。
當時,威廉克里並不因為不能一時間,讓浸信教會的領袖和會友,都理解上帝所託付給他的向國外宣教使命。於是,出身寒微的他,當時是一個地方浸信會的牧師,創辦了差會。幾年後,1792年,他引用以賽亞書54:2向一小群的同工宣講了一篇劃時代的宣教信息
 「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3 因為你要向左向右開展;你的後裔必得多國為業,又使荒涼的城邑有人居住。」
這篇講章,後來被稱為《不死的講章》(Deathless sermon) ,威廉克里在這篇講道結束時講了兩句話:「期望大事。嘗試大事。」(“Expect great things. Attempt great things.”)後來被人修改為「期望神作大事,嘗試為神作大事。」(Expect great things from God. Attempt great things for God.)
 當時,他的差會,只有幾個教牧同工參加,錢也不多。但是,不久,威廉克里親起程去印度傳福音,四十多年,老死在那裏。而且差派了很多很多宣教士去印度,亞洲一帶,開展了近代宣教事業。他的宣教事業,並不缺錢,缺人。因為,英國浸信會的會友,都受到他感動,看到普世宣教的異象了。
是的,讓我們都「期望大事,嘗試大事」。上帝並不是沒有先知可差派,沒有教會可使用。我們要向上帝求,也使用我們,讓我們有份於國度的事工中。我們憑信心,依靠主,把自己投在上帝的使命中,必經歷到上帝奇妙的供應。
約拿書是一個open end的故事。每個故事的格局,開頭都是用「從前」開始︰從前有一個先知約拿,從前有一個教會叫做一浸。我們不能老是說「從前」,要說「從此」。約書書沒有結局,沒有從此,約拿就怎樣怎樣改變了?
他改變了嗎?他明白了嗎?
這個故事就接上了以色列人,接上了教會,接上了神的僕人,教會的領袖和每一個神的兒女。
讓我們都願意改變,迎向上帝國度的機會。讓我們以浸信教會的先賢威廉克里為榜樣,讓他的宣教熱忱和信心,激勵我們。讓我們一起期望大事,嘗試大事。


傾覆尼尼微城

            傾覆尼尼微城

羅錫為牧師
經文︰約拿書第四章
200944日青少年崇拜

讀約拿書時,我們都有個疑問。
到底約拿成功,還是失敗了?
還有一個問題︰到底傾覆尼尼微城容易,還是改變約拿容易?

讀約拿書要有得著,要讀得懂,就要弄清楚「誰是約拿?」這一卷與別的先知書無論在體裁和題材上都不同的「先知書」,被列在希伯來文聖經的先知書中,神有什麼心意?神要我們明白,以色列就是約拿,你和我都是一個約拿。我們沒資格給約拿打分數,評論約拿的成功或失敗。可以把約拿書拿來當「反面教材」。但是,這本書,這個人拿是一面反映教會和神的子民的屬靈光景的鏡子。讀約拿,我們來照照自己,看自己是什麼模樣。

神格外恩待約拿,他有兩個機會去去完成使命。第一次機會,他逃到他施,大魚把他吞掉又吐回岸上。好像捉「飛機棋」,你飛到多遠,上帝都追上他,把他送回「原處」(打返鄉下)

後來,耶和華的話「二次」臨到約拿。約拿「死死地氣」去,宣告尼尼微將會「傾覆」。 上個禮拜天,在紐約參加華福會後,與美國宣道會幾位同工吃晚飯。一位牧師說,上帝要他負責一項又大又難的事工,他覺得不好做。他說,有一晚他聽到上帝用廣東話跟他說︰「你一系擘炮唔做,否則,你想歡歡喜喜去做,還是死死地氣去做?」約拿「死死地氣」再去尼尼微。你呢?神有沒有託負些什麼使命給你?你是歡歡喜喜去做,還是死死地氣去做?
約拿書很有趣味,把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拋給你,讀到約拿再去尼尼微時,要你追下去看︰

下一步會有什麼發生?
尼尼微城的人會怎樣做?
約拿會怎樣做?
上帝會怎樣做?

約拿開了一個史上最成功的佈道會。約拿簡單說了幾句預言︰「如果你們不悔改,尼尼微城就要傾覆。」

你以為約拿會期待尼尼微城的人會悔改嗎?
結果,尼尼微「傾覆」了沒有?

「傾覆」的原文有兩個可能意思。可以解釋為「受審判而被完全剷平」,也可以解釋為「整個翻轉過來」(turned up-side down),是指「生命和心靈的完全改變」。

福音的信息,是對剛硬的,不信的,拒絕的人宣判了「滅亡」,永死,和地獄。對悔改的,相信的,接納的人,是恩典、盼望、永生和人生新的一頁。

尼尼微城全城,上至國王下至百姓,連牲畜也「悔改」(披麻),是個感人,壯觀的場面。你好像看到,在葛福臨布道會,在大球場、在香港會、和跑馬地的觀眾都走到台前,流淚悔改。特首在官邸聽到,都跑來,號召全香港的人都出來,悔改歸主……

約拿卻大大不悅﹗他沒有給福音「震憾」,沒有看見那些罪人悔改而感動。雖然4:2-3那篇禱文「很靚」、神學正確。但是,他的生命沒有改變,「翻轉」尼尼微全城的人的生命比翻轉約拿的生命來得容易。他一面認信上帝的慈愛,說上帝不輕易發怒,卻一面發怒。

到底,約拿的使命完成了沒有?就佈道會的效果來說,是成功的。可是,他仍然自我封閉,不肯改變。別人的認識神了,他依然故我。在神眼裏,「使命的完成」,不單是get the job done。神不單看人所作的工,祂看作工的人的生命光景,他的態度,他的成長。約拿可以說是個成功的失敗者。

你呢?你的生命因信了耶穌而「傾覆」了沒有?你的壞習慣,你的老脾氣,你的「老亞當」死了沒有?你的生命改變了多少?你的舊王國傾覆了沒有?有沒有讓主耶穌在你心中當家作主?


回去看第一章,作者敍述說︰上帝拋了個「浪頭」下來,連條船也「想著」這次一定沈船了。上帝卻派了一條大魚來,「救」了約拿。第四章說,約拿在城外搭了座棚,看尼尼微會怎樣收場?上帝安排一棵芘麻樹為約拿遮蔭,救他脫離苦楚,安排一條蟲第二天咬死那棵樹,安排炎熱的東風來吹到約拿頭昏。

上帝安排這一切,為了什麼?

42節的禱文說︰「我早知尼尼微城悔改,你會後悔不把所說的災降給他們。因為我早知你會怎樣做,你一定後悔不降所說的禍,所以當初就逃去他施。」

約拿發脾氣,是因為神要他說一個明知不會「應驗」的預言?還是對上帝如容易、輕鬆就放過罪惡濤天的城表示不滿?上帝問他兩次,這樣發怒脾氣「合理嗎?」約拿第一次沒回答,第二次說,「合理,就算死了也合理。」

4:2-3的禱文,約拿說了一共39個希伯來字。4:10-11,全書結尾,上帝質問約拿那一番話,剛剛也是39個字。以一個字頂一個字,一句一句的駁回約拿的埋怨。上帝這一舖棋,不是把他「打返鄉下」,而是一隻一隻的棋子吃掉,「將他的軍」,「將軍」到他走投無路。

他埋怨上帝,好像個小朋友跟大人捉棋,輸了,發晦氣。我早知你會行這一步,但是……在我的盤算中,心中的上帝,不會行這一步。但你是上帝,我不夠你「捉」,何必「玩」我?

上帝沒有以他的全能,全知來「玩」約拿。他要約拿明白的,原來上帝比他更「人性」。「約拿,你沒人性的嗎?城裏有12萬人口和許多牲畜,你不憐惜嗎?」

上帝沒有「玩」約拿,而是俯下,屈身,來和他理論,他有「控制大自然的能力」,不過是用來拯救他的,讓他無可逃避地去面對自己,和承擔自己的使命,成為上帝要他成為的人(to be what God wants him to be)

你有沒有向上帝發過脾氣?為你原生的家庭,生命的際遇,發生在別人和自己身上的事,埋怨上帝?是你比上帝更有理嗎?你的理在那裏?

請你用細心的,敞開心靈去讀約拿書,讓你認識約拿書中的上帝。上帝不是個港鉄售票機,你按一按你目的地鍵,投下所要求的錢,就有一張你需要的車票吐出來。上帝也不是把你當做一部機器,用遙遠控制器去指使你。上帝會很「人性」的,很慈愛的,很寛宏的對你。但要記住上帝不是為了服侍你而存在的。祂有令人攝服,懼怕的一面。他會把一個風浪拋下來,派一條大魚來呑掉了,派蓖樹和派條蟲來,讓你回頭、幫助你成長,迫你把生命主權交回給上帝,由祂陶造你,一生為主而活。

20094月份《明報月刊》的「人生小語」,上海作家毛尖這樣寫︰青年學生們問他「一生應該如何度過」。他說︰「永遠保留放肆一下的衝動,但永遠保留做好事的習慣。閱讀經典,但也可以欣賞卡通……不要犯錯誤,但也要怕犯錯誤。青春可以永不謝幕,但得準備好永在台上的力比多(libido)。」(Libido是心理學名詞,指「心靈的力量」。)

青年人,你的青春可以永不謝幕,上帝要做你上帝,在你生命開上帝國度的眼界,灌注屬靈的力量。如果他拋一個大風浪下來,搖動你條船,是想「傾覆」你的生命,想把你的生命變得更精采,毋負你的青春活力,叫你一生不枉過。

約拿書沒有結尾,open end,留下一個懸疑和一大堆問題給你去反省。約拿怎樣回答上帝,沒有寫上去。他以後的生命如何?也沒有寫。故事是open ending 的,暗示著上帝不會放過約拿,會繼續陶造他。

約拿書是打開的,讓你延續故事,把你生命成長,承擔使命的故寫進去。

Monday, August 24, 2015

怎樣讀創世記?

怎樣明白《創世記》?

羅錫為牧師

在活道浸信會的主日學教完《創世記》,接續教《出埃及記》。

在主日學教《創世記》不容易。

《創世記》雖然是列在聖經卷首,摩西五經中好像是最好讀的一卷,但《創世記》不像許多人所以為那麽好讀。內中有不少難題要處理,例如是摩西的作品嗎?它主張的創造論與進化論有衝突嗎?對照中東上古史,人類學,神話學的種種說法,《創世記》有何「創」見。就敘事而言,內容和情節有很多重覆的記載,而且有矛盾之處,應如何解釋?

通常,主日學老師為免令信徒再添疑惑,解釋《創世記》的時候,會避重就輕,取易不取難,或是不去踫那些難解經文,或把經文的難解之處「靈意化」掉了,「和諧」掉了。但不表示「問題」解決了。

想在主日學短短的四十五分鐘之內處理這些問題,是否沒可能?

我的經驗是可以的,由第一章至五十章,每一個主題都提及並討論過。班上的同學,有信主幾十年的,曾任主日學老師的。也有初讀主日學的新生,連《創世記》也沒讀過一遍的。他們都跟得上。

必定要抓緊《創世記》的主題和文學結構。它是上帝拯救的歷史,上帝將祂自己和作為向祂的子民啓示。經口耳相傳,筆記,編輯而成的。它不是一本神祕的密碼書,而是人能看得懂的敘事文學「作品」。

要避免把希臘哲學的宇宙論或現代科學的觀念硬套在其中,《創世記》不是用科學或哲學語言寫的書。不必把什麼「雅、伊、申、祭」底本學説搬出來和主日學的同學們評論,《創世記》的故事是口耳相傳,最後才一定會採納些合用的字彙,觀念和材料,才能把故事說得明白,然後這些記錄被篇輯成書。《創世記》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聖靈感動作者和編者,在某個特定的時代,和文化處境寫成的一份「文獻」。這本書告訴我們,揀選和拯救以色列人的上帝是誰?祂是創造天地的主。它的目的不是要說明世界如何被創造,更不是回應形而上學的問題。

《創世記》必須和另一本書--《出埃及記》連着來讀。摩西五經的起點不是創造世界,即是説,不是從《創世記》開始,創丶出、利丶民、申接續着寫下去。在歷史發展和情節順序的邏輯性是這樣。但神學上,救贖是先於創造。這話如何理解?因為沒有出埃及的救贖事件,給神的子民一個身份,就不能出現寫摩西五經的信仰群體。《創世記》是那一個信仰群體追溯他們的根源,以至於亞伯拉罕及創造天地之主的譜系。沒有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救贖事件可覆述,就沒有《創世記》。

這是明白《創世記》的一個關節眼。

Friday, June 05, 2015

亞當夏娃沒弄懂的三個問題

亞當夏娃沒弄懂的三個問題


羅錫為牧師

我在活道浸信會的主日學開講創世記。我們會從創世開始一直講下去,全本聖經讀它一回。

創世記頭三章主旨是上帝創天造地,告訢我們誰是創造主?人是什麼?人應該如何生活?

創世記放在全本聖經卷首,開章明義,記載了影響人類文明歷史的重要關鍵。有三個大問題是人類需要弄懂的。就是︰擁有、使用、管理。

如果人人都搞通了這三件事,就天下太平了。

翻開聖經前頭幾頁,就會讀到,上帝對亞當夏娃說的話,就是這三個問題。
第一、誰是老闆、誰當家?擁有權(ownership)誰屬?
第二、誰是用家?使用權(usership)給了誰?
第三、誰是管家?誰有管理的責任(stewardship)

世界原本是樂園,如果人人都懂得回答上述三個問題,今天的世界就是樂園。不是「烏托邦」,世界本應如此。

聖經說,上帝是造物主,當然祂是老闆。

詩篇24:1︰「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

經文很熟嗎?是奉獻時常讀的經文。說明擁有權是誰的,是上帝的。世界的主權誰屬,不能爭議。

誰是用家?

誰有權享用這個世界。廣府話很妙,說「嘆世界」,是享受的意思。我們以為這個世界是給我們「嘆」的,是天公地道的。

1:27︰上帝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

我們中國人加一句︰「背脊朝天人所食。」這個世界可以讓我們予取予求。
其實,看創1:28︰「至於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各樣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將青草賜給牠們作食物。」

上帝不單想到人吃什麼?動物也要吃的。植物吃什麼,上帝好像沒有說。不是的,按創造的次序,祂先造了大地和光,植物吃的食物—「光合作用」和養份,上帝也給植物享用了。

所以,這個世界是萬物共享的。不是人類或某些人所獨享的。

然後,上帝吩咐人管理這個世界,授予亞當給動物命名的榮譽。亞當說這說是匹鹿就是鹿、那是匹馬就是馬。在上帝所預設的自然秩序中,一切井然有序,和諧共處。
人類、和這個世界需要上帝救贖的原因,是因為亞當夏娃沒弄懂這些問題,接受了魔鬼的試探,把上帝預設的的秩序給弄糟了。

人以為自已了不起,圖奪上帝的主權,由自已來做主宰一切。這就是驕傲的表現。
人為了自已的享受和舒服,濫用大自然的資源。強國把弱國節資源霸佔過來,富裕國家的人用光了世界大部份的資源,剝削了貧窮國家的人生存的權利。這就是貪婪的表現。

人類沒有忠於所託,好好管理世界。今天,科技愈進步,世界末日倒數時鐘愈跑得快。大自然的均衡系統,竟然給破壞到了無可修復的地步。釀成的生態危機、已做成地球氣候、環境的大災禍。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這些行為表現,反映了人類的心靈,並沒有反照上帝的形像。
聖經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

我們活在地上的每一個人都不能推搪,我們都有罪。我們沒有按上帝創造世界的原意,好好的活著,把原本是個樂園的世界,弄得滿目蒼荑。


Tuesday, April 21, 2015

共生共學的群體

共生共學的社群
訪問苗粟縣「人子一家村」
羅錫為牧師
追尋intentional communities,跑到台灣的山區去。
不能想像在台灣苗栗縣三義山區有這樣一個群體,共同生活,見證基督,而且經過了二十七個寒暑。
為了建立我們的心靈農莊,我們在加拿大卑詩省的素里市和溫哥華島訪問了幾個intentiomal communities, 甚至在一處住了兩天,體驗一下。有些是「新修道主義」的,有的是環保的。而「人子一家村」是一個最為「前衛」的,過着凡物共用,簡單樸素的生活,一起教自己的孩子(home school),一起敬拜,禱告,並從他們的經歷,揉合中國人的說法,創作自已的歌和「話語」去傳福音。
他們說,他們的歌很有感染力,因為是一群軟弱人的經驗。他們叫自己做「無用國」的人,無用之中被神使用,變成無中之大用。借用子老莊的觀念,說明了跟隨主的道理。聽他們唱過幾首,看了幾句他們的「話語」,信了。
他們稱自己是個「共生共學」的群體。他們每天都做街頭佈道,但傳福音的方式,不是叫人決志信主,而是與軟弱的人同行,體驗和經歷基督福音的精神。他們邀請那些想重新生活的人,參加他們的「生活大學」,與他們一起學習,一起生活。他們這樣做,有點像主耶穌對拿但業説:「你來看。」的意思。
我們建立心靈農莊的目的,也是願意和疲乏的,破碎的,軟弱的,失意的人同行。我們曾走過低谷,經歷破碎,願意和「有緣人」一起辨識上帝在事奉和生活裡的心意。「有緣」是人子一家村的家人常掛在口邊的話。是佛家語,但說明了服事的意思,像好鄰舍的比喻,撒馬利亞人剛巧(it so happened)在那裡。
他們的歌真的感動,話語真的貼心。我們隨他們去火車站佈道,看看他們怎樣接觸路上的人。
從他們學習良多,其中一項,我懂得怎樣翻譯intentional community。借用「人子一家村」的說法,是一個「共生共修」的群體。
在旅途上仍消化着在「人子一家村」的所見所聞。此行最大收穫。

Thursday, April 02, 2015

聖週默想二:洗腳基督

聖週默想二:洗腳基督

羅錫為牧師

在設立主餐之夜,即猶太人的逾越節晚餐,基督放下身段,用一個卑屈的身體姿勢,為門徒洗腳。

如果為門徒洗腳基督的圖像,只是與「手巾」和「洗腳盆」連起來,那只是一幅普通的「插畫」,或者是「樣板戲」的一個姿勢。

約翰福音十三章說,耶穌「脫了外衣」,原文「衣服」這個字原文是眾數,直譯「脫下衣服」,而不是我們以為只是為方便,把「外袍」除下來。耶穌為門徒洗腳時,應該是赤膊,屈身。這不僅僅是一個為門徒服務的謙卑的姿勢,而是取了個奴僕的身份。

在門徒之前,主放下了尊嚴,赤着胳膊,把自己完全敞開,卑微恭身去服侍。門徒必須讓主替他洗腳,並彼此洗腳,如此才能與主「有份」。

在主的「份內」—洗腳的動作和姿勢,重演「越逾節」的事件。洗腳基督的圖像,把一位把自己暴露放在一個沒有權利,沒有掩護,甚至諸般誤解和攻擊的危險中。即是主一步一步接近的十字架,以一個奴隸的身份被處死的境地。這才是「服侍」,真正的服侍。

「洗腳基督」是一個彼此服事的群體的圖像。服侍不是把我們旳強項一演身手在人前,反之,服侍會把自己致諸脆弱和易受攻擊的位置上。不能或者不敢把自己是「脆弱」的(vulnerable)暴露在被服侍的人之前,或者不承認自己是脆弱的這一點,又或者用一個比「洗腳基督」更高的姿態去服侍的,還沒有讓主給洗過腳(被主自己服侍過)。

Wednesday, April 01, 2015

聖週默想三:苦杯基督

聖週默想三:苦杯基督
羅錫為牧師
這是令人躁動不安的場面。一直胸有成竹,安排妥當的基督,到了客西馬尼園裡,基督讓門徒看見祂驚恐,難過的面容。
主竟然向門徒承認,説:「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
基督面對死亡的臨近,也會這樣,甚至比一些人更甚。
映照在快將要喝的滿杯苦酒中,是祂心靈的掙扎。
釘十字之死亡,就是那個盛載著最苦與最毒的杯,迫近在主眼前。完全不是那種從容就義的英雄主義表現。
從來,描述客西馬尼園這一幕的文學和藝術作品,還有講章,只突顯基督的憂傷,少有着墨寫祂的驚恐。
聖經沒有隱瞞基督的驚恐。對於憂傷,可以「極其難過」和基督親口說的憂傷至極「幾乎要死」來形容。但驚恐之極,筆墨不能形容。我們也無法體會基督的驚恐,那是遠超越被釘十架的肉身之痛,是被棄絶,包括神和人。是罪孽本身和其可怕的後果,重壓在祂身上,而引發的極端心情。
這就是基督的苦杯。不是一隻普通的酒杯。祂斟滿了古往今來人世間的苦和毒。主不是個百毒不侵,無痛無癢的鐵漢。
苦杯和基督連在一起。是祂願意的。
那苦杯因而成為我們的福杯。

搔著人存在的癢處—再論《傳道書》似乎矛盾的觀點

搔著人存在的癢處—


《傳道書》似乎矛盾的觀點

羅錫為牧師

接上文「傳道書—人生的一場激辯」。

《傳道書》是一本充滿「矛盾」的聖經經卷。它之所以能觸動人心,就是其中存在着的,兩股似不能和諧的「張力」。

聖經學者和注釋書都不會隱瞞過這本書內含有「矛盾」的觀點。戴衛遜在一本普及的《傳道書》的注釋書中指出讀此書的難題:

「希伯來文,不像英文,並不用引號,因此在這卷書中有些地方,我們無法肯定是否在諦聽作者自己的見解,或者是他引證並批評別人的見解。我們認為,就那段經文的意義而言,他可能做成很大出入。」(注1)

這個出入,不只是當化解經家察覺。猶太的拉比也看到了。到了希伯來文聖經正典成立時,差點不讓《傳道書》收進去。

據猶太人的聖經注釋書《他勒目》記載,在收集正典時,拉比想把《傳道書》,《路得記》和《雅歌》三卷書剔除。他們認為《傳道書》的道理不單與《妥拉》(摩 西五經)不合,而且內部有自相矛盾之處。幾經爭議,才被承認有聖靈靈感。支持的論據是卷首和卷末都有「敬畏神」的字句。《米示拿》的解釋,《傳道書》說的 是在「日光之下」,人類的追求都是虛空。與日光之上的《妥拉》是兩回事。這也是一般基督徒試圖把《傳道書》裡的「矛盾」調和的辦法。

從《傳道書》列入希伯來文正典,由教會繼承而成為舊約聖經其中一卷,真的有聖靈的引導。因為無論是猶太人的拉比集會或基督教會,在聖靈光照中,看到《傳道書》(《雅歌》)向上帝的子民説出許多人生的道理。這幾卷智慧文學(包括《箴言》),論盡了世道人心。

正如上文所説,《傳道書》原文的文本並沒有分段,也沒有標點符號把發言清楚劃分。如果把那些不乎合《妥拉》和基督教的宇宙人生觀的說法,通通用「日光之 下」來解釋掉,基督教會被說成悲觀的,消極的,甚至厭世的宗教。當我們注意到其中有些積極的,正面的,對上帝開放並且有信心的論調(反調),持不同神學觀 點和人生觀的雙方,你一言我一語的辯論,提出論據,反駁,到底,那一個觀點佔上風?看官心中有數。聖靈光照,內證其中,《傳道書》把人帶回去生命之主那 裡,空虛的泡泡被戮破了。

把書中「矛盾」的觀點調和,把它改裝成為一本單方面陳詞說教的書,就稀釋了它的劑量,反而搔不癢處。你贊成嗎?。

註1:戴衛遜著古樂人譯:《傳道書.雅歌注釋》,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0年再版,頁4。,

Thursday, March 26, 2015

傳道書—一場有關人生的激辯

《傳道書》:對人生的一場激辯
羅錫為牧師
虛空的虛空!
基督徒記不起《傳道書》說些什麼,也應該記得這句《傳道書》名言。
常以為《傳道書》的作者是古代的「存在主義者」,將卡謬説的「薛西弗斯」神話」,用他的語言再嘮叨一遍。第一章描述大陽升沈,江河流轉,大風起落,頗有些文學的「存在主義」的味道。傳道者老是在埋怨,嘆息人生荒謬,了無意義,把已經是不太鼓勵人的世界,描得更陰沈,更灰暗。
《傳道書》不像是一個信有上帝在的人說的話。或許,是為了傳福音,說服未信主的人,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勸他們早日信主吧?
現在我的看法不同了。
拿《傳道書》講過道,寫過文章,不下數十篇。第三章「生有時,死有時」那一段講得最多,包括佈道會和喪禮。最近四年,在三個教會把「傳道書」講一遍。每次都把傳道書再讀它一遍,再做一次釋經的工夫。
最近,在活道浸信會講《傳道書》,預備講章時,眼前一亮,從經文的結構,如第三章的「生有時死有時」的扇形結構,看見有一種張力好像從紙上的字面透到底背。又看到論述不同主題,有兩把聲音在對話,輪番發言之際,有時有人會急不及待插嘴,評論對方的看法。有時針鋒相對,各抒己見。不難看到有一張是「烏鴉嘴」(專説負面話),論調消極,悲觀,懷疑上帝。他說無論人做什麽,包括行義,智慧都一無用處,因為一切都是注定的(「定期」)。
另一個見解的腔調不同,積極,正面,但一樣的踏實。他質疑對方所説的悲觀言論都也是虛空罷了。他見證「天理循環」,人在做,神在看。生命是神賞賜給人的禮物,人間世務,有上帝所創造的規律,而且有祂介入的「時機」,扭轉生命,化危為機。
這種論調和語氣的矛盾,貫穿整本《傳道書》,交織在經文之中。有兩個解釋。第一個解釋,是傳道者自己跟自己辯論。不過,可能把他變做一個「精神分裂」的人。第二個解釋,《傳道書》涉及兩位至三位參與的人。一位是卷首第一章第一節和卷來結論的編輯者,內文是兩位持不同神學見解的人的爭論,像《約伯記》中,約伯和友人的辯論。更有可能,編輯者就是那個和「烏鴉嘴」抬槓的人,說出一位相信上帝的創造,眷顧和審判的經歷和看法。
這本書稱為《傳道書》,希伯來文是Kohelet,有集會,集合的意思,所以譯名是《傳道書》,是傳道者在聚會中的講論。若果這是一個懷疑論者和一個篤信上帝的智慧人的「對話錄」,場景可以是一個集會,或者是編輯者把對話集結成書,也可以稱為Kohelet。
嘗試這樣讀《傳道書》,一定讀出新亮光。

Sunday, March 22, 2015

箴言是一本屬靈指導手冊

《箴言》是一本「屬靈指導」手冊

羅錫為牧師

近年,多了人談及「屬靈指導」(spiritual direction)。

1997年,我在沙省的神學院教書時,帶領同學和他們的配偶有一個禱告小組。當時有同學説,我應該替他們做「屬靈指導」。我說,跟他們交通交通隨時可以,「屬靈指導」談不上了。「屬靈指導」是學過些,書生讀過一堆。但當時我在加拿大牧會十年多,精疲力竭,心靈充塞著許多教會人事和事務,心不夠靜。「屬靈指導」和輔導不同,不在乎技巧和方法,而是屬靈的辨識力,直指人心。

「屬靈指導」,人人都需要尋求,尤其是當跟隨主的人想辦識主的旨意。有很多指導靈性的書,我看過不少。主旨在聆聽和鑑辦上帝的聲音。這也是「屬靈導師」能給人的幫助。但指導靈性最好的書還是那一本—聖經。但是,如要問我那一卷聖經特別着意於「屬靈指導」,我會說,舊約要讀《箴言》,新約要看《雅各書》。兩本都是「智慧文學」類的書卷。愈來愈多聖經學者,從靈命塑造的方面去硏究「智慧書」。

我的「發現」也相同。《箴言》應該是最早的一本「屬靈指導」手冊。我在活道浸信會禮拜四早上的查經班講《箴言》,每個禮拜讀一章,仔細的看,把它按「倒影法」的文章結構去分段,看出編纂者的心思,把箴言按主題,合成一份又一份的「箴言三明治」。當我們逐個單元去看,上下文有關連,而且逐步推演,漸漸揣摩到《箴言》的結集,是循着那些與門生的生命成長有關的種種處境,如人際,家庭,群體,職場,以至官場,以智慧之言施教,直指人心的動機和狀態,給予做人做事的指導。

我在查經班讀《箴言》,在主日崇拜講《傳道書》,與弟兄姊妹們一起去「聽」聖經的智者給我們在人生路上的忠告,我們驚訝智者對人生世事看待那麼透澈。《箴言》集的交叉平衡結構,原來是一個框架,都是用來塑造門徒的品格和心理的質素的教材。整本書是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課程大綱。當然,每句箴言都是至理名言,但是如何應用,則要按上文下理的「鑰字」(catchword), 和所言説的重點,找到屬靈導師怎樣帶領門生去分辨,理解,判斷,説出合宜的話,做正確的事,選擇生命的路。

《箴言》是一本「屬靈指導」手冊,幫助神子民提高辨識的能力,這就是智慧之所在所用。有了智慧,上帝的子民在人生路上種種錢財,色慾和操控權的陷阱前,知所防避。遇見各種人生的危機時,能慎思明辨,予以化解。生命不住成長時,跨越一個又一個的門檻,踏上人生的康莊大道。成功和成長是同一件事。成長的人會成功。成功而不成長,終必跌倒失敗。

這些一切,都在乎人的選擇。

Thursday, January 01, 2015

羅錫為牧師︰智慧書與生命的季節



智慧書與生命的季節
羅錫為牧師

     「智慧書卷」是聖經裏眾書卷中,最容易讀的部份。你讀過多少?

       我自已得承認,讀就讀過多遍了,把經文拿來講道也隨手拈來。可是,要讀得通透,非經過生命的不同季節才能真正受用。

      稱為「智慧書」的舊約經卷有《約伯記》、《箴言》、《傳道書》和《雅歌》。《約伯記》成者逸名。《箴言》、《傳道書》和《雅歌》三書是所羅門王的作品,有爭論,但不作考究了。傳統說,所羅門王年少時代,血氣方剛,追求男歡女愛,寫下《雅歌》。中年有成,想到要齊家治國,所以寫錄《箴言》。晚年飽經世故,看透人生,作《傳道書》來自道,並鍼砭世事。這是隨一個人的生命季節轉移,而對信仰、人生有不同的體驗。

     如果從各智慧書卷的的內容來看,也可以分春、夏、秋、冬,人生四季,作靈性操練的教材。

    《箴言》是寫給身在春天的少年人的讀物,教他們要敬畏上帝,學習向善之路,認定智慧的教誨,有分辨善惡的見識。

   《雅歌》是寫給仿如身在夏日的青年人,他們在歡慶人生、追尋愛情之際,還要記得愛情的堅貞、真愛不老。

   到了中年《約伯記》 讓他些面臨中年危機,或在名成利就之後,忽然失去一切,可以如何自處,和反省信仰。

   生命的冬季來了,《傳道書》最耐讀。它展示了人生的種種閱歷,都看過了、經過了、做過了。如何把自已的人生活得更圓滿,也不要把這個不外如是,人人都是一樣的世界,和別人看得太負面、太冷漠和太疑惑呢? 

    追求靈性成長,四卷「知慧書」,環環相扣,正如靈命操練和人生成熟,兩條腿並用。「知慧書」的人生警語,也是靈修良助。